《編譯論叢》第15卷第2期出刊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編輯小組

  本期共收錄六篇論文,第一篇《流浪與翻譯:三毛的作家與譯者身分研究》,作者認為三毛身為女性,遊走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之間,她的生活經驗即是一種翻譯。該文參考 Berman (1995/2009) 所提出之譯者研究方法,從翻譯立場 (position) 、翻譯計畫 (project) 與翻譯視域 (horizon) ,探討三毛的作家身分、譯者意識,以及其翻譯計畫,透過分析她的流浪書寫與翻譯作品,呈現譯者及其譯作所反映的時代剖面。

  第二篇《譯影重重:《孤女尋親記》轉譯底本考(1893-1949)》藉由文本對比分析和相關文獻的分析,研究法文兒童小說《孤女尋親記》(En Famille)的四部中譯本的底本,釐清該作品在民國時期的翻譯脈絡。此外,透過此部作品在民國時期的重譯現象,還可窺見當時現實主義的兒童文學觀,以及早期外國作品一書多譯、底本不明等翻譯現象。

  第三篇《現實主義戲劇與戲劇進化:余上沅對布蘭德.馬修斯作品的翻譯》細緻地分析了余上沅的早期作品,特別關注他對布蘭德.馬修斯作品的翻譯,以期填補中國現代戲劇史研究中這一課題的空白。對譯文的分析表明,余上沅受文學進化論的影響,產生對時間和歷史的線性認識,將現實主義戲劇視為戲劇進化的頂峰,他的例子表明,翻譯參與了戲劇史的建構,並影響戲劇史家對戲劇形式和慣例的理解、描述與重構。

  第四篇《前編輯與機器翻譯:海洋英文閱讀教材之研製用途》的研究結果發現,編輯後的海洋英文機器譯本,可提升學生的可理解度,故本論文強調科技輔助教材研製的效益,也呼籲高中教師可使用控制性中文與機器翻譯研製可理解的海洋英文閱讀教材。

  第五篇《臺灣會議口譯員遠距同步口譯使用意見調查》透過網路問卷及書面訪談,探討臺灣會議口譯員的RSI(遠端同步口譯)使用經驗與意見。問卷詢問填答者於疫情爆發前後的遠距口譯經驗,包括是否同意業者用來行銷RSI的諸多優點、是否同意同行提出的諸多缺點,以及他們如何比較RSI與傳統的實體同步口譯工作模式;研究顯示,受訪者雖然在情感上可能抗拒RSI,但認知上與行為上則可能接受,因此未來有關口譯員與科技使用的研究,宜納入如科技準備度這類人格特質的情感構念,以更細膩地瞭解口譯員對新的口譯科技之態度。

  第六篇為《大學視譯教學結合語音科技之初探》,研究顯示學生對於手機及電腦上的語音科技不僅躍躍欲試且十分有自信,顯示出此種結合頗能促發學習動機,問卷結果也記錄參與者使用語音科技練習視譯的經驗,探討其優劣之處,並針對所用的技術平臺提供意見與反思,希望透過本研究,可以更加理解語音技術應用在大學視譯教學上的可行性及相關限制,並探討未來研究的可行方向。

  本期所有文章皆收錄在《編譯論叢》電子期刊網站及「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TERIC)」(《編譯論叢》第15卷第2期),歡迎讀者應用。


三毛 流浪文學 《孤女尋親記》 轉譯 余上沅 布蘭德.馬修斯 控制性語言 海洋英文閱讀教材 遠距同步口譯 視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