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適性的人才培育:大學分類取徑、多元選才制度、彈性育才策略之盤點與前瞻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陳婉琪 教授、劉秀曦 研究員兼中心主任、施琇涵 助理研究員、王淑貞 副研究員

  過去30年間,臺灣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快速擴張,大專院校數量和學生入學率也有顯著提升,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能順應世界潮流進入普及化階段,充分滿足國人接受更高教育的需求。然不可諱言地,由於多數學校在升格改制與運作過程中忽略了建立辦學特色的重要性,導致大學治理模式和育才方式出現同質化的隱憂。有鑑於多樣化人才實為促成國家發展和經濟成長的重要基石,為能協助大學培育多元適性的人才,本研究從大學分類的論述視角切入,進而闡述多元選才制度以及彈性育才策略對於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獨特技能的學生的重要性。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運用文件分析、半結構式專家深度訪談,以及次級資料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藉此掌握國內相關政策方案的理念、推動歷程、運作現況,以及面臨挑戰,同時亦參酌國外具體經驗與作法,最後獲得致以下研究發現。

由政府提出宏觀願景再引導大學發展,並兼顧多方意見參與

  就方法論角度觀之,大學分類可分為現況描繪型與願景規範型兩種取徑;但若從高等教育宏觀規劃的角度切入,大學分類宜採願景規劃型,由政府提出願景,再透過法規或補助等,利用強制或誘因引導大學發展。但在實踐過程中,卻也發現由上而下的分類方式可能出現違背大學自主精神,以及政策規劃過程中利益關係人與程度不足等困境。因此建議規劃大學分類政策時,除了參考學者和校長等專家意見外,也應納入業界雇主、學生和家長,甚至是社區人士等更多元的政策利益關係人。

選才制度以拓展升學機會,以及促進學生多元適性發展為目標

  過去十年來,政府提供了多樣化的入學管道,主要有繁星推薦、申請入學,以及分發入學,各管道皆有其獨特之處,對學生學業成績、特殊才能以及個人背景等因素之重視程度亦有所不同。此外,單獨招生、運動績優相關管道、四技二專管道等特殊入學方式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元適性的選擇,讓各種背景和特長的學生都能夠有升學機會。選才制度在經歷了一系列變化之後,亦反映了入學制度之調整朝向多元化趨勢,並對學生特殊才能和個人特質等面向的更多關注與考慮。

育才策略已從單一科系招生,發展至不分系跨領域修業型態

  國內大專校院開設非傳統單一科系含括了跨領域的課程,多數涉及兩個以上的領域。在這些跨兩個領域的科系中,自然科學、數學及統計領域與其他領域的連結最為廣泛,尤其是與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資訊通訊領域的結合。另外,進一步比較兩所大學實驗教育的方案,兩者皆在於突破傳統學科框架的限制,聚焦於提供學生跨領域、客製化之多元學習路徑、創新性的學習體驗。

  為培育國家發展所需之多樣化人才,並引導大學展現辦學特色,可從推動願景規範型之政策引導、納入政策利益關係之多方意見開始,再以彈性化的選才制度以及創新性、跨領域之實驗教育方案為配套,藉此實現高等教育多元適性的人才培育策略,進一步厚植國家發展及經濟成長的動能基礎。


資料來源

陳婉琪、劉秀曦、施琇涵、王淑貞(2023)。多元適性的人才培育:高等教育類型、多元選才制度、彈性育才策略之盤點與前瞻。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AER-2023-011-E-1-1-A3-01)。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多元適性的人才培育:大學分類取徑、多元選才制度、彈性育才策略之盤點與前瞻.pdf

人才培育 大學分類 多元入學 實驗教育 大學不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