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宋峻杰 副研究員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普及,各世代群體參與學習和教育活動之工具及媒介除更加多元以外,該項科技尚且強化與他人即時溝通聯繫, 以及廣泛的娛樂用途,尤其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肆虐之際,更是凸顯該項科技的重要性(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
然而伴隨著該項科技發達的社會環境發展,接踵而來是資訊量之高度向上爆增,如何協助人們涵養批判和警惕態度來理解和審查訊息是否真實,透過批判性思考,分析負面抑或假訊息並獲得智慧,相關教育活動的實施,亦益顯重要(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3)。質言之,於當代社會環境共生的各世代群體更加需要數位素養與歷史智識去辨識錯誤資訊,以了解大量流動於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資訊內容,人民亦需要透過學習與教育過程接觸多學科之批判性思考模式(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1;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下稱「教科文組織」)即提出涵育人民數位能力的七大學習與教育領域應包含有:「數位設備使用」、「數位環境中資訊處理能力」、「數位環境中交際能力」、「數位環境中學習和工作安全」、「處理新發生問題的方法」,以及「數位環境中職業導向」等面向(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1)。惟就數位設備使用面向言,尚應密切關注兒少與社交媒體的相互關係。根據英國之調查指出,有高達50%以上的兒少無法區分在網際網路上流傳之真假新聞,而嚴重影響兒少身心健康(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2023年亦有相關資訊顯示,已有部分西雅圖公立學校起訴擁有抖音(TikTok)、Instagram和Snapchat的公司,並聲稱這些平臺正是造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下降的主要力量(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實際上,基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6月底,正式宣佈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範疇(國家衛生研究院,2023),除了有部分論者主張透過正當引導人民使用數位生態系統中的社交媒體,應能降低前述負面效果,並促使人民學習與教育效能加大以外(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亦有部分國際社會成員關注數位設備使用成癮行為、媒體素養教育和數位能力涵育策略等事項間如何加以調和的議題,並付諸行動。例如:日本香川縣於2020年4月公布實施之《香川縣網際網路暨電子遊戲成癮行為對策條例(香川県ネット・ゲーム依存症対策条例)》(下稱「香川縣網路成癮對策條例」)(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編集部,2021)即在調和如何涵育轄內人民數位能力的考量下,率先該國中央政府及其他地方自治團體訂定明確之數位設備使用時間限制,以及馬來西亞教育部與通訊部於今年(2024年)表示將共同商討制定兒少使用社交媒體指南文件(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4)等動向,均屬之。
緣此,本文自「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多環節協作」等層次,參照前述教科文組織所提示之數位能力框架內容,整理分析國際社會上,新近以涵育人民媒體素養和數位能力為目的之中央及地方政府等公權力行使策略的動向,以供各界參酌。
一、數位設備使用面向
伴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歐洲聯盟(下稱 「歐盟」)成員國之一的法國,根據2010年新修正《教育法》第L511-5條規定,禁止幼稚園學童、中小學學生在上課時禁用數位設備中最為普及的手機,於2018年更將禁令擴大到下課時間,而進入全法中小學生全面禁用手機時代。另一方面,義大利雖於2007年全面禁止中小學生使用手機,後續該國教育部卻基於促進學生進行數位媒體學習之目的,於2018年表達研議部分解禁的立場(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
位處亞太地區的日本於2013年制訂的「日本再興策略」中,則明訂在2019年底前應於義務教育各級學校建構完成學生一人得使用一台數位設備(主要為平板電腦)的學習環境,以活用動畫及音效等促進學生之學習意願(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6)。惟時至今日,硬體條件雖多已完備,於今年(2024年)4月由該國文部科學省針對學校網路通訊速度環境整備狀況的調查結果,卻指出約有近八成學校之整備狀況未達理想目標,並指陳問題可能在於部分校方與網路通訊業者訂定網路服務業務契約時,僅注意價格設定而未考量在校人數所致(每日新聞,2024)。
二、數位環境中資訊處理能力面向
2019年,英國政府意識到網際網路流傳之假新聞所引發的負面效應,即宣布中小學生教育中需講解假新聞及其危險之政府行動方針。嗣後,該國教育部發布針對學校的網路安全指南,內容包括教導學生如何識別網路風險以及在遇到問題時如何以及何時尋求支持(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2023年,美國加州州長 Gavin Newsom 簽署第 873 號眾議院法案(Assembly Bill 873)(下稱 「A.B.873 法案」),為 600 萬名公立學校學生提供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教育。該法案實施後,如何分辨假新聞、明智地使用網路社交平台、並預防網路霸凌等議題,將成為該州K-12 學校的正式授課內容。美國已有許多州開始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但只有少數州是強制規定,例如紐澤西州、德拉瓦州、和德州等。此外,媒體識讀教育幾乎都是被安插到現有課程中,只有少數州將其獨立為一門科目。A.B.873 法案通過後,加州也將加入他們的行列,為重度依賴網路的兒少提供協助,並抑制網路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猖獗(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3)。
目光移至歐陸版圖,歐盟下轄之超國家機關—歐洲執行委員會於2021年10月邀集聯合國兒童基金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代表,草擬數位識讀力指引文件,以供域內各級學校教師於課堂使用,強化歐盟學生數位識讀能力,並打擊假新聞與假訊息之傳播(駐歐盟兼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1)。而法國對於涵育人民資訊處理能力之學校教育策略起步亦早,於1983年即創立由該國國民教育部所管轄的「教育與資訊媒體聯絡中心(Centre de Liaison de l'Enseignement et des Médias d'Information,Clémi)」。該中心任務之一,即在每個學區配置負責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知識傳播給各地學校教師之聯絡人員(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Nordrhein-Westfalen)邦於2022年則試圖透過以該邦「中學第一階段」(Sekundarstufen I,相當於我國國小5年級至高中1年級)和「中學第二階段」(Sekundarstufen II,相當於我國高中1年級至高中3年級)的學生為實施對象之媒體及學校專案計畫—「開展:在疫情期間學習」(Aufbruch:Lernen in der Pandemie),加强培養學生媒體素養。依據該專案計畫之實施內容,該邦學生將有機會在全邦性的重要日報上報導他們在疫情期間的經歷,並通過該專案計畫刻意引導之觀點改變,涵育參與學生的媒體素養(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該國黑森邦教育廳(Hessisches Kultusministerium)亦擴大試辦一個名為「數位世界」(Digitale Welt)的小學新課程,試圖將資訊教育的基本技能與在就業市場中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和環境教育相結合。在2023/2024 學年度,該項試辦計畫將在該邦大幅擴辦(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位於歐陸版圖東北部的愛沙尼亞政府自2010年即開始以完全融入課程綱要文件方法,涵育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媒體素養。該作法促使媒體素養之定位與科學和數學等學科同等重要,並規定10 年級的學生必須完成達 35 小時的媒體和影響力課程。此外,該當課程強調數位科技能力,以評估媒體的相關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意識到新數位環境中的危險(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2)。
視線再到亞太地區,韓國教育部於2020年4月表示將開發新教材以幫助學生培養媒體素養,讓學生懂得以批判性思考看待媒體。新教材亦將以「在媒體世界中當個聰明人」為題,編纂成用於小學五六年級(韓)國語課程之輔助教材。學生將透過該教材觀看媒體報導或YouTube 影片,並學習如何用批判性思考能力來識別假訊息。並培養分析與評價媒體傳達之社會及文化現象的能力(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而2021年公布之該國教育部政策研究結果乃進一步指出,修訂2022年小學、國中及高中教育課程時,需增加媒體教育之比重,同時亦需註明各學年的教學內容(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1a)。另一方面,根據越南教育與培訓部於2021年所頒佈〈關於高中國防與安全教育課程之第46 號通知〉,網路安全教育將被列入高中一年級課程。該通知顯示,高中網路安全課程共有 105堂課,各年級學習內容有其具體規定及要求。具體而言,高中一年級關於網路安全課程內容將涉及網路、網路安全、網路空間上個人資訊保密、網路安全基本內容、對惡意程式碼攻擊和假新聞保持警惕等議題(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1)。
一、數位設備使用面向
2024年2月,位於法國巴黎以南的塞納-馬恩省(Seine-et-Marne)地區的小鎮塞納港(Seine-Port)透過公投,批准了關於限制在該鎮公共場合使用數位設備的提案。該提案規定,禁止成年人和兒少在街上行走、與他人一起坐在公園長椅上、在商店或是咖啡館、餐館用餐,以及家長在學校門口等待孩子等情境下滑動數位設備屏幕。該提案還鼓勵那些迷路時可能會查看數位設備地圖的人去找人問路(李馨,2024)。
而位處亞太地區的韓國,為幫助人民在接受媒體教育上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該國放送通信委員會(下稱「放通委」)於2020年10月完成媒體教育平臺「Medi On」的構築與上線工作。該平臺乃2020年8月該國有關政府部門共同發表之強化數位媒體溝通能力綜合計畫的一環,提供線上教育課程與學習管理服務,讓使用者方便於日常生活中接受媒體教育(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b)。2022年5月,該國放通委更表示,將與觀眾媒體財團合作提供該平臺的數位設備APP服務,並透過修改後的「Medi On」,積極協助人民輕鬆接受優質的媒體素養教育,提高媒體應用能力(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印尼通訊和資訊技術部則表示,政府支持數位素養的戰略始於加速網際網路發展,讓多達1萬2,500 個的村莊可以獲得4G服務,並將重點放在3T(落後、邊沿、最外圍)地區。該國於2021年甫發射第一顆衛星,並預定於 2023、2024 及 2026 年各再發射一顆,讓全國人民都有獲得無線網路(Wi-Fi)服務的機會(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1)。
二、數位環境中資訊處理能力面向
2021年,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成立資訊和媒體素養中心,並計畫為中小學生、大學生和對該議題感興趣的公眾提供以實體、混合和上線方式進行,並有助於人們有系統地搜索資訊,同時也可學會區分可信賴的內容和有問題內容等涵育人民數位資訊處理能力的相關課程(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22)。
而由德國聯邦內政部資助成立之「德國網際網路安全計畫協會(Deutschland sicher im Netz,DsiN)」負責主辦的歐盟「歐洲媒體素養周」(European Media Literacy Week),每年均吸引眾多公民、組織和團體共同深入探討如何應對假訊息等議題,許多團體亦特別舉辦相關講座或研討會(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此外,該國黑森邦從 2022 學年度開始,乃成立「黑森邦青年與媒體諮詢中心(Jugend und Medien Hessen)」,向尋求建議的人民提供有關媒體能力提升的諮詢,例如:如何面對網路霸凌?網路成癮何時開始?如何辨別假消息?等。該邦教育廳表示,該中心是黑森邦媒體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樞紐,用以應對網路上的危險因素,例如假新聞和網路霸凌。該中心的專家們就如何應對網路挑戰、手機使用規則或保護隱私等問題給出建議,同時也能提供進一步的協助,其成立也是「黑森邦數位學校(Digitale Schule Hessen)」計畫的一環(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
另一方面,韓國教育部於2023年發表,以低理解力及低學歷的成年人為對象新增媒體素養教育課程為基礎的「2023年成人文字理解教育支援基本計畫」(2023 년 성인 문해교육 지원 사업 기본계획)。該基本計畫除持續推動針對低理解力及低學歷成年人的閱讀理解教育外,還將新增智慧型手機使用方法、多媒體服務機、銀行(網銀等)匯款方法等媒體素養的課程。除了向終身教育設施、夜校等進修教育機關提供識字教育計畫相關業務費用的補助外,還將幫助較難前往進修教育機關學習的學習者,推動直接派遣教師到老人會館、公民會館、家庭等「訪問式文字理解教室」活動(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
三、處理新發生問題的方法面向
波蘭科茲明斯基大學與該國國家研究機構的資訊處理中心簽署協議共同開發鑑假智能工具,並向國家研究發展中心提交計畫申請補助經費。參與該項計畫學者預定建立學習材料集與事實資料庫,主要針對最常受假新聞影響的領域,例如衛生保健與政治財經,據以分析新聞文體與來源可信度,並分辨事實真相,藉此取得數據資料,進而建立特殊演算法,分類基於機器學習運用不同模型而生產的訊息,並自動辨識在網路上流竄的波蘭語假新聞(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1)。
一、英國模式
為強化學生媒體素養和數位能力,英國政府近期制定相關政策以應對數位時代之挑戰。該國媒體素養教育主要由「英國文化媒體暨體育部(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 Sport,DCMS)」負責推動(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由於該部管理國家文化、體育以及媒體網路等業務事項,因此於提升人民數位能力策略上,相對容易顯現政府跨部會合作及多環節協作特性。
首先於學校教育方面,延續該國國定課程,新訂的「全國課程標準」中,新增「資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課程。該課程標準乃包含有:(一)找尋答案;(二)建構想法;(三)表達意義;(四)交換訊息;(五)檢視、修訂、評估進行中的工作的內容等五項學習層面(Attainment Target)(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
其次於法制建構方面,DCMS於2021年提出《資訊安全法案(Online SafetyBill)》。該法 案 賦 予 英 國 通 訊 管 理 局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Ofcom)對網路平台的安全監控與使用管理,除了確保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民主政治和民眾上網安全外,也兼具守護公民媒體素養的職責和義務(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
最後於社會教育方面,DCMS同樣於2021年發布以長遠的計劃規劃與提升國家整體媒體素養為目的之〈網路媒體素養策略(Online Media Literacy Strategy)〉(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並於同年度執行〈年度媒體素養教育行動計畫(Annual Online Media Literacy Action Plan)〉,該行動計畫預計投入340萬英鎊,至 2025 年結束。該行動計畫主要內容及策略包含有:(一)涵育人民基本網路資安能力;(二)結合2016年由該國政府平等辦公室(Government Equalities Office)推動讓學校教師及家長提升小學學童對性別、身體意象的理解(Gender and Body Image),並建立對負面內容抵禦能力的相關工作,試圖於數位教育環境中亦同樣增進人民對身體意象的理解;(三)結合該國內政部(Home Office)致力於讓兒童及家長了解網際網路上可能暴露出青少年與性議題相關影像之危險,而成立專責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網路觀賞基金會;(四)為減少數位文化於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下所受影響,DCMS於2021年3月推展〈成人數位融合教育(Digital Inclusion for Adults)〉,讓全體人民都能參與這場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五)為使人民能順利加入數位融合,該項行動計畫指出圖書館應提供基本數位技術的學習,讓讀者能適應變化局勢。故行動計畫中包含強化圖書館及館員角色的推動工作;(六)促進網路安全與數位認同;(七)加強國際合作(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
二、挪威模式
挪威政府於2021年公布實施一項整合兒童與家庭部(Ministry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與挪威媒體管理局(The Norwegian Media Authority)政府部門力量的安全數位教育國家策略文件。依據該文件內容觀之,兒童和家庭部全面協調安全數位教育領域的工作,而挪威媒體管理局則負責協調各層級工作。故此一戰略有助於有效運用各組織間的工作,使各專業領域的措施、計劃和倡議得到更全面的協調與目標。該文件亦指出政府應透過下列方式確保兒少獲得積極、參與和安全的數位教育,亦即:(一)確保兒少在網路環境中的權利並提升其網路使用;(二)提高兒少數位能力;(三)提高與兒少一起工作的父母和成年人的數位能力;(四)保護兒少免於網路霸凌及免於接受網路有害內容傷害,以及正確使用網路內容等;(五)推動該策略相關研究,以及拓展相關知識的推廣;(六)加強安全數位化工作的合作以全面提供兒少成長一個安全的數位網路環境(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a)。
三、瑞典模式
瑞典文化部於2011 年成立「瑞典媒體委員會(Swedish Media Council)」,使其肩負保護兒少免於受到有害媒體影響,並提升使用網際網路意識的使命,提高對新媒體所帶來的風險的認識。而由於學校的數位策略乃全國數位策略的重要環節,2015年該國政府委託教育研究部的瑞典國家教育署(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提出兩項 5 年(2017-2021)數位策略,一項針對學前和義務教育,一項針對高中教育計劃,並擬訂對課程和教學大綱進行調整(主要影響學校課程科目有:社會科、電腦科及瑞典語科。同時就師資培育層面,配合該國《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Ordinance)》之規定,師範教育課程畢業的準教師(包括幼兒園、中小學及高中各科目教師)需具備並展現「在授課中能安全地使用數位工具並對所提供的網路資訊具批判性能力,以及能思考運用不同媒體及數位環境對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各師範教育學校將「數位能力」、「媒體素養能力」以及「資訊素養能力」三項能力納入師資培育課程。),旨在以多元方式加強學生媒體與資訊素養及網路安全使用。2017年,該國貿易與工業部制定〈全國數位策略(National Digitalisation Strategy)〉,全方位推動涵育人民數位能力及電腦資訊能力的相關工作。2018 年,該國政府授予瑞典媒體委員會提升全國媒體與資訊素養任務,並建立跨部會(如教育研究部的瑞典國家教育署、文化部的國家圖書館及全國各市立圖書館、基礎設施部的數位委員會、省及地方政府,以及教學研究中心等)合作機制,提出〈全國媒體與資訊素養策略(MIK strategy)〉,並建立媒體與資訊素養網絡(MIK network)(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b)。
四、日本模式
日本文部科學省為培育中小學學生具有對社會問題判斷的能力,以養成具個人見解的公民素養,自 2018 年起邀集學者專家組成「主權者教育推進會議」研商,並於 2021 年 3 月提出報告書。該報告書不僅指出媒體素養應列為公民教育重要的課題,亦就涵育兒少媒體素養策略,建議應善用各項統計、白皮書、報紙、網路等豐富的資料及媒體資訊,以培養兒少的媒體資訊蒐集、解釋能力,及研判資訊的妥當、是否值予信賴等公正判斷的能力。該報告書尚且強調涵育兒少該等能力的工作,不僅需要在學校,在家庭內的落實亦是相當重要(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2)。而該國香川縣於中央政府尚處於研擬前項報告書階段,即於2020年4月公布施行前文業已提及之香川縣網路成癮對策條例。根據該條例的規定,為有效降低轄內人民深陷網路成癮之風險,需透過與網際網路暨電子遊戲業者、學校教育人員、家庭成員及中央政府之通力協作,方得以落實相關對策措施(一般財団法人地方自治研究機構,2023)。就具體措施言,該條例公布實施後,該縣政府乃編纂提供教育人員參考使用之預防網路成癮對策行動手冊、提供兒少學習使用的「預防網路與電子遊戲成癮對策學習薄(ネット・ゲーム依存予防対策学習シート)」等學校教育文件,以及整備提供家長學習使用之動畫短片教材,並於轄內教育中心設置諮詢服務窗口等社會教育資源。同時,由於該條例第18條乃明確規範家長應擔負與兒少共同商討於家中使用數位設備規範之義務,並明定家中針對尚且就讀於義務教育(相當於我國「國民教育」)階段的兒少應要求在晚間9點;已完成義務教育階段者,則在晚間10點以後,禁止使用數位設備(一般財団法人地方自治研究機構,2023)。故該縣政府乃透過多元管道,宣導轄內人民(兒少及成人)積極活用上述文件與資源,共同商討制定符合家庭生活現況之使用數位設備規範。而於2020年9月至10月針對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兒少共4881人所進行之調查結果顯示,每日使用3小時以上的比例乃有所減少,使用1到3小時的人口比例則有所增加(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編集部,2021)。
當代經由網際網路科技所流傳之資訊內容,已然出現可能導致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具體實例,故有部分論者指陳:「假訊息及假新聞不僅被個人或組織使用,也被國家行為者用以破壞社會穩定性、嚴重腐化大眾對私人或公共組織的信心,並且攻擊我們對於自由、平等、法治與人權的核心信念。」(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a)。本文解析上文所整理之相關國際訊息內容後,同時結合手機亦可成為有效學習工具,一昧禁止使用的成效反而可能不彰等觀點(周祐萱、李延智、陳建銘,2023),認為我國推動涵育人民媒體素養暨數位能力策略工作之際,應可朝向:(一)於學校教育層次,應考量以強制作為提升媒體素養課程於學生受教育及師資培育等面向上相關學科之授課時數比例;(二)於社會教育層次,應活用圖書館或其他終身教育設施,使其成為涵育人民媒體素養與數位能力之重要媒介;(三)於多環節協作層次,應注意網際網路成癮行為於我國之發展,妥適規劃引導家庭、學校及區域社會力量,得以共同參與涵育人民媒體素養與數位能力的協作策略。
參考文獻
李馨(2024)。法國一小鎮公投 禁在公共場所瀏覽智能手機。大紀元。
周祐萱、李延智、陳建銘(2023)。憂分心! 歐美校園陸續「禁帶手機」台是否跟進。YAHOO!新聞。
國家衛生研究院(2023)。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成癮? 揭開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面紗。衛生福利部。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6)。日本數位教材的期待與擔憂。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2)。日本公民教育中有關媒體素養教育的充實方向。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2)。防範不實資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1)。印尼兩部合作提升學生數位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2023)。教育對於對抗假訊息的角色很重要。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17)。法國中小學禁用手機,支持與反對意見皆有。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法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強化媒體教育 法國新聞工作者深入校園。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社交媒體對少女們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波蘭代表處教育組(2021)。波蘭科茲明斯基大學與國家資訊處理中心合作打擊假新聞。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英國政府將「假新聞識別能力」納入基本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英國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方式及指標評估。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後疫情下的英國媒體素養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a)。如何教導學生識別真假新聞成為教育重要課題。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b)。社群媒體如何重塑當今的教育體系。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4)。馬國教育部與通訊部商討制定兒童使用社群媒體指南。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越南代表處教育組(2021)。惡意程式碼,假新聞及網路安全法將被列入越南高中一年級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22)。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新媒體素養中心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a)。挪威數位戰略及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b)。瑞典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方式。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a)。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邦加强培養學生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b)。德國舉辦促進媒體素養的活動。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a)。德國黑森邦加强有關培養學生媒體素養的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b)。德國黑森邦加强媒體素養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1)。歐盟執委會促請專家設置數位識讀力指引供課堂使用。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a)。教育有助於洞察控制假訊息戰(1)—俄烏戰爭中俄羅斯假訊息戰3種方式。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2b)。教育有助於洞察控制假訊息戰(3)—解決社群媒體盲點及檢視錯誤資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澳大利亞代表處教育組(2021)。澳洲學童使用網路科技的危機調查。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a)。「一起學習假訊息辨別法」 加強小學媒體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b)。媒體教育線上平台「Medi On」上線。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1)。遠距教學增加,欲防假訊息「須加強媒體識讀教育」(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韓國「傳播通信委員會」提供媒體素養教育網站「MediOn」的手機APP服務。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韓國教育部以「非文解成年人*」為對象進行智慧型手機及多媒體服務機(KIOSK)的使用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3)。美國加州將透過法案在K-12學校推廣媒體識讀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一般財団法人地方自治研究機構(2023)。ネット・ゲーム依存症に関する条例。一般財団法人地方自治研究機構 法制執務支援。
每日新聞(2024)。学校のネット回線、全国の8割が推奨速度に届かず 文科省調査。
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編集部(2021)。香川県“ゲーム規制条例”施行から1年…調査結果ではスマホ利用時間減少も依存傾向増加。FNNプライムオンライ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