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古典詩的多元風貌

「地方風土、女性意識與反殖民運動-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的多元」講座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林佳怡

  古典詩在漢字文化圈中,一直是知識分子重要的創作文體,臺灣也有大量的本地古典詩文創作,但在正規教育中卻未受到相應的重視。本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於2025年3月21日邀請臺灣古典詩文專家、前臺灣文學館館長、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廖振富特聘教授,以「地方風土、女性意識與反殖民運動-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的多元」為題,引領聽眾穿梭百年前的臺灣,探索詩人如何透過古典詩描繪時代風貌並展現個人情懷。

  首先,廖教授點出關鍵背景:日治時期的臺灣古典詩為何繁盛?原來,一方面當時的日本政府利用漢詩來攏絡臺灣知識分子,另一方面臺灣文人則懷抱漢文化存亡的焦慮積極創作,形成古典詩壇的黃金時代,這場文化拉鋸戰,使得古典詩成為反映社會變遷的重要載體,本次演講則從地方風土、女性意識與反殖民運動三項子題切入。

  日治時期,臺灣交通日漸發達,1908年連接全島的西部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旅遊風氣大盛,詩人們紛紛提筆記錄旅途見聞與地方風土。廖教授特別提到鵝鑾鼻燈塔,這座燈塔見證了臺灣在國際政局中的浮沉,成為詩人筆下的重要意象;此外,隨著鐵路建設,許多詩人對於「火車旅行」這項現代化象徵充滿讚嘆,不僅記錄沿途風光,也反映人們對科技進步的驚喜。

  談到性別意識,廖教授指出,日治時期的女性詩人不僅展現才華,更挑戰傳統價值觀,如石中英在詩刊上發表離婚宣言,震撼當時社會,展現女性的自主意識;長齋繡佛的蔡旨禪飽讀詩書,應聘擔任家庭教師,在詩句中強調女性也能以自身的才華立足於社會;黃金川透過詩作描繪女性求學的困境,婚前作品還曾集結成冊出版,後期則有許多對婚姻家庭的喟嘆。

  除了抒發個人情感,許多詩人更積極參與政治文化運動,讓古典詩成為對抗殖民統治的武器,廖教授舉例,臺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如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等人,透過詩作表達民族意識與改革訴求,例如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治警事件及其後續效應等等,都出現在詩作中,其中,蔡惠如因治警事件入獄的詞作〈意難忘〉,也曾在國慶大典活動中吟唱,他們的詩句有的激昂壯烈,有的隱晦深遠,但都透露出對臺灣未來的深切關懷。

  最後,廖教授以「欲知臺灣事,請讀臺灣詩」作為演講結語,強調臺灣古典詩不但是臺灣文學的重要成分,更是臺灣在地文化、歷史的見證與紀錄。若想進一步瞭解與閱讀,歡迎參考「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或「臺灣古典詩」網站。


臺灣文學 古典詩 日治時期 臺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