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國內大學校園國際化的現況與發展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陳昀萱 副研究員

  本研究探討國際與國內大學推動校園國際化措施,藉由諮詢訪談各大學國際事務處與學生事務主管(如學務長或原民學生資源中心主任),了解各校校園內正在執行相關的國際化方案,鼓勵不同學校分享推動其所認為的校園國際化最佳實務。

  研究主要以國外政策文本分析與半結構訪談為主,訪談對象為不同類型大學之國際長與學務長。參與本研究諮詢訪談的大學,立意選擇邀請原住民學生與經濟弱勢學生比率相對較高的公、私立大專校院,並盡量同時涵蓋綜合型與技職型,地域分布盡可能包含臺灣東部、南、中部與北部。最後總計邀集到18所公私立大專校院,其中:綜合型大學佔10所、技職校院佔8所;在公私立分布上:9所公立大專校院與9所私立大專校院;受訪學校的地理分布為:2所東部(花東宜蘭)、4所北部(雙北與桃竹苗)、6所中部(中彰投雲嘉)、與6所南部(高屏南)。18所大專校院參與訪談之大學主管總計29位,包含14位國際事務相關主管與15位學務長/原民學生事務主管參與諮詢訪談。

  綜整諮詢訪談結果發現:國內大學對於推動學生出國交換與建置校園國際化的措施等,其實已投入相當多的資源與心力,許多政策作為也符應歐美趨勢。本文歸納這些共同主題如下,隨後對照較少見於國內大學的國外推動策略,最後並彙整各大學建議。

一、國內大學專注投入的主要共同面向

  參與研究的大學國際事務主管,在提到其校內推動校園國際化相關策略時,有其共同面向,但同時相較於歐美政府的政策施為,也有較少關注的面向,以下歸納分別說明如下。

(一)促進境外生與本地學生交流互動

  在談及校園國際化的推動策略時,參與者多數皆提到校內的境外學生輔導,以及如何積極推動促進境外生與本地生的交流互動。無論是運用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國際週或國際節(international weekinternational festival)、世界咖啡館(World Cafe)、外語角(Foreign Language Corner)、全球午餐(global lunch)、文化大使(cultural ambassador)、外籍學伴(i-body)等計畫,目的多以鼓勵強化校園內境外生與校內學生互動交流為主。

(二)強化校內外語學習資源與課程鼓勵外語學習

  英語課原本就是國內大部分大學通識課程重要選項之一,在討論到校園國際化時,大多數國際長提及校內所提供的各類型外語學習資源與課程。雖然不確定校內學生運用程度與學習興趣之多寡,不過強調校內的正式或非正式外語學習資源也是參與本研究之主管們所高度注重的面向。

(三)許多領域將學習課程整合入海外學習的機會

  參與研究訪談大學除了在校內國際處針對一般學生推動國際交換的計畫之外,許多學校一些與國際產業市場緊密連結的學習領域如:外文、觀光餐飲、國際貿易、航運;或是臺灣的強項領域如農畜業……等領域系所,也都積極規劃在學生四年學習階段內,與國際姊妹校合作,納入海外學習課程或實習,使這些海外課程成為學科重要學習內涵。

(四)主動出擊宣傳國際交換學習的幫助

  隨著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之國際專章的政策鼓勵,許多大學主管也直言此為立意良好的方向,並極力配合政策主動出擊,試圖積極提升國際交換學習的能見度至校園各角落,也有少數私立大學主動以電子郵件聯繫具備文化少數或經濟弱勢身分的學生,提供出國交換相關資訊。

(五)私立綜合型大學教師投入輔導學生參與國際學習的機制更明顯

  比較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業務主管的訪談資料,可以發現私立大學雖然得到各方獎勵補助的資源未必較多,但是在推動校園國際化的措施,支持鼓勵校內教職員的機制與配套更為具體明確,更願意為教職員個別輔導學生參與國際交換所付出之輔導與時間等提供認可。

二、國內大學推動校園國際化較少涉及的面向

  雖然國內大學針對校園國際化已關注相當多面向,然而相對於前述歐美的政策推行方向,仍有部分是國內較少涉及的面向。

(一)特別發展經濟弱勢或文化少數族群學生參與國際學習機會

  參與研究之主管一致認同經濟弱勢或少數族群學生參與國際交換的重要性,也有許多參與本研究主管多以個別力量協助輔導學生的工作。但是大學整體普遍做法上,主要還是配合教育主管單位的政策(如教育部學海惜珠計畫或是高教深耕計畫專款)為主,主要原因是國際處綜理全校國際交流業務,較難特別針對個別學生狀況進行輔導。雖然許多學校也積極運用許多校內管道將參與國際交換的重要資訊提供給文化少數族群或經濟弱勢學生,但是要真正解決這些學生的挑戰,則難靠校內單一處室個別行動,因此也需要更多積極跨結構性跨部門介入,才有可能提升他們參與國際交換學習的機會。

(二)區域大學聯盟之國際合作

  國內目前也有數個大學自發性組成的大學聯盟,積極整合各自校內既有資源、強化聯盟大學內教職員與學生的資源運用與交流,然而相較於歐盟「伊拉斯謨斯政策」推動歐洲大學倡議積極促成偏遠、或是美國國務院的積極以政策鼓勵大學聯盟協助社區大學參與國際化措施,國內大學聯盟在共同促進國際校園的合作上,似乎也呈現較不一的發展。而這些聯盟內的國際合作卻是多位國際長認為應當積極努力的面向。

三、國內大學共同政策建議

  綜整參與研究主管的訪談內容,歸納出以下幾項共同重要的政策建議。

(一)提升經費補助金額、彈性、與來源

  由於國內政府預算主計制度為一條鞭,經費補助多採取事後核銷,對於事前準備即必須支出許多經費的國際交流,較難以相容。而對原本財務資源就較少的經濟弱勢/文化少數學生,或是對推動國際交流/校園國際化經驗較少的大學,預支與核銷彈性制度深深影響其參與機會,相較於歐美政府對於輔導弱勢族群學生在財務支柱的彈性,我國如何在適度提高補助額度之際、同時放寬經費運用的彈性,才有可能提升出國交換與校園國際化的意願與經費運用效率。此外,鼓勵各大學積極向校友、企業募集國際交流相關資源成立獎補助經費也是必須的,特別是許多企業需要具國際交流經驗之人才,與這些企業建立良好的培養國際化人才計畫,以拓展經費來源與國際產學合作向度,都是國內各單位應持續鼓勵的方向。

(二)政策引導強化鼓勵國內大學聯盟進行區域性校園國際化

  雖然不是所有大學都有提到的面向,然而其中幾位推動國際業務主管不約而同提到:無論是針對招收境外生或是鼓勵經濟弱勢/文化少數學生出國交換的校園國際化,由於各校推動經驗不一,校內弱勢學生人數與特性也不一,建議政策可以運用化零為整,更積極引導區域性大學聯盟內學校針對校園國際化工作共同合作與分工,各自發揮所長並整合資源,而這樣的建議也與歐盟推動「歐洲大學倡議(EUi)」的政策建議不謀而合。

(三)政府彈性友善的申請與補助程序

  無論是政府提供給大學、或是校內提供給教職員與經濟不利/文化少數學生的任何積極性措施,仍然必須以使用者友善為出發點。即便只是補助性質,在申請的行政程序及時程上,必須從受益者觀點來規劃,才有可能發揮真正的效益,特別是校園國際化經驗較少的大學、或是經濟弱勢或文化少數學生,對於資訊掌握度、資源了解與體制的信任程度,都遠低於一般大學生及其家庭,也經常迫於眼前生活與經濟壓力,無法進行較長遠的教育投資,如果政府輔導學校或學生的行政與補助又過於嚴苛,即便補助經費充裕,也難以真正發揮鼓勵支持的目的與效果。

(四)強化文化少數族群學生所屬文化或課程之海外學習議題

  數所原住民學生比率較高的學校,若不是設有原民學院或原民學生專班,因此在教學研究上也都整合原住民族文化復振的課程,因此建議相關主政各單位適當結合國外大學原住民族復振相關議題(例如:紐西蘭、加拿大或日本原住民相關議題)、或是原住民學生較常投入的領域課程(例如體育、健康、觀光),也是有效促成這些文化少數學生參與國際交換的策略。

 

參考文獻

陳昀萱、簡巧玲(2023)。弱勢大學生參與出國學習的挑戰、支持、與在地國際化策略—教育行政資料庫可以告訴我們什麼(I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22-E-2-1-A4-01。執行日期:2023-01-01至2023-12-31。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國內大學校園國際化的現況與發展.pdf (另開新視窗)

大學國際化現況 (另開新視窗) 國際學習 (另開新視窗) 弱勢學生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