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出發:新加坡社會情緒學習之旅
國際課綱辦公室2025年5月專題演講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劉韋君
本院於2025年5月21日舉辦「從心出發:新加坡社會情緒學習之旅」線上專題演講,邀請新加坡教育專家張愛聆老師主講,吸引160人次參與,首先由本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楊俊鴻副研究員開場,接著,張老師介紹新加坡在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 的教育政策演進,並結合其豐富的實務經驗,最後由林哲立副研究員擔任與談人,展開更深入的對話與觀點交流。整場演講不僅拓展我們對SEL的理解,更為我國課程發展提供寶貴的參照與啟發。
新加坡在推動SEL具備豐富經驗,重視學生的全人發展,並透過課程整合與教學策略的協同運作,將SEL定位為培育學生價值觀、情緒調節與人際互動能力的核心元素,此理念已深植於「二十一世紀核心能力架構」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21CC) ,並與「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CE) 緊密結合。2009年「全面教育檢討與實施」 (PERI) 報告為教育改革奠定方向,強調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的均衡發展,並主張學生應在關懷與安全的學習環境中養成健全品格與良好社會情緒素養,SEL被視為促進個人幸福與社會福祉的關鍵能力,有助於學生建立自我覺察、有效管理情緒、發展積極關係、培養責任感與同理心,進而做出具社會責任的抉擇。
在課程實施層面,SEL內容被納入CCE課程架構中,涵蓋「尊重、責任、關懷、和諧」等核心價值,並依據「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具意圖性與連貫性」等原則進行規劃與教學;具體實踐方面,除透過「好品德 好公民」等課程進行系統性引導,亦融合語文、社會研究、音樂、藝術等教學內容,同時延伸至課外活動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CCA) 、學生領導力培育計畫、戶外學習營與志願服務等多元學習方式。學生發展體驗 (Student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SDEs) 與活躍學習計畫(Programme for Active Learning, PAL)亦為培養SEL的重要平臺,培養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整合知識並實踐的能力。
張老師指出,SEL教學的成效建立於正向的師生互動與支持性的學校文化,教師應主動營造溫暖且具意義的學習情境,例如運用破冰活動、共同制定班級規範與課後關懷交流等方式,建立尊重與信任的關係;教學方法則廣泛採用敘事教學、體驗學習、顯性技能訓練等多元策略,包括團體時間 (circle time) 、道德情境分析、價值澄清活動、PAL課程與同理心培養等,幫助學生建構學習意義、提升後設認知能力,實現深層反思與內在化學習。
在評量方面,新加坡教育體系強調評量不僅為學習成果的檢核工具,更是促進學習與調整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透過設定個人與團體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與同儕評量、師生對話與學習歷程反思等策略,掌握學生的成長軌跡與學習成效;然而,張老師亦坦言,在推動SEL實施過程中仍面臨各項挑戰,包括教師需具備良好的自我覺察與情緒調節能力、教學時間資源有限、需靈活把握「可教時刻」,以及學習成效不易立即量化等實務困境。
新加坡在社會情緒學習的推展上展現制度規劃的系統性與教學實踐的多元性,成功將個人發展與公民素養培育緊密結合,為學生建立健全人格與社會責任感之基礎。張愛聆老師的精彩演講,除深化我國教育界對SEL內涵與實務的理解,亦為我國未來相關課程設計與教育政策發展提供深具參考價值的國際視野與行動啟發。
新加坡教育 (另開新視窗) 社會情緒學習 (另開新視窗) SEL (另開新視窗) 課外活動 (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