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教育:高中生要學習什麼?
教科書研究中心 | 李涵鈺 副研究員
「轉型正義」一詞源自1980年代中期,指國家在新民主政權上任後,處理前威權政權大規模人權侵害的各種方式,以預防未來類似事件再度發生。轉型正義不僅是政治或法律的問題,本質上也是關於如何理解與處理過去,以及面向未來,建立更公正社會的課題。那麼對於高中生來說,轉型正義到底要學習什麼?本文依據聯合國提出的4大範疇:「知情權」、「追求正義的權利」、「賠償補救的權利」和「保證不再發生的權利」,運用焦點團體訪談、個別訪談及德懷術,蒐集並分析教學實務人員及專業人員的意見,建構高中階段三構面的學習內涵:
一、理解歷史真相
轉型正義的第一步是還原歷史真相,然而學校教育難以做到真相的還原,但可帶領學生去探索並思辨不同文本與觀點下所建構的歷史。學生需要了解為什麼會形成威權統治?威權體制如何影響人權與自由?透過探索歷史事件,如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了解威權體制形成的背景、運作機制,以及與侵害人權的關係。而在政府統治下,當時人民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選擇?政治受害者的遭遇,又對自身及家屬後代造成什麼影響?除了理解威權統治下,不同行為者的處境及其複雜性,亦可藉由受害者及其家屬的記憶與聲音,設身處地理解當時受害者的遭遇處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再者,正視人民的抵抗,可討論當時人民為什麼會反抗,動機、作法,以及抵抗者的勇氣與其對自由價值的意義。
綜言之,該面向的學習重點包括探討威權體制的機制與運作,審視當時脈絡下之體制及其作為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再者,設身處地理解當時受害者的遭遇處境,瞭解威權統治時期社會中重要的公民抵抗行動及其歷史意義。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歷史解釋,並對過去的歷史記憶進行深入理解,學習批判性地分析有關過去的資訊並了解事件的多重面向。
二、探討追求正義的作為
在理解過去的體制與歷史脈絡後,進一步可思索我們為什麼要對過去的人權侵害進行修補?為什麼要回復受害者的名譽?作為一個公民,其權利受到侵害,如何補救較符合正義?又這些補賠償、平反、名譽回復等作法是否就能達到正義?此外,臺灣在正義追求過程中,引發了政治及社會上的疑慮,對處理過去的不同意見及其理由,應有被檢視與討論的機會。
此外,高二、高三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中,社會領綱建議從德國、南非、捷克或西班牙等擇事例討論。二戰後,戰勝國在紐倫堡組成國際法庭,加害者的行為即使合乎當時的法律或政治體制,如果違反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普世價值,仍然負有刑責,藉此,可讓學生討論聽命行事的執法者也負有責任嗎?若有,要究責到什麼程度?而南非因為政治情勢的限制,採取「有條件赦免」及強調社會和解,真相的揭露比加害者是否受到懲罰來得重要,因此,正義的追求包含一系列可能的策略和政策選擇,需考慮個別國家的脈絡處境。綜言之,該面向的學習內容可探討正義的不同作為、如何修復過去的傷害,不同取向的轉型正義模式,以及追求正義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三、反思和解與不再發生
和解與不再發生不會憑空達成,可引導思考有真相及正義就能達到和解嗎?我們與過去人物、過去事件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記得這些?這對我們現在生活和未來有何重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另外,一定要審判究責才是正義,才能和解嗎?可從南非案例引導思考,對於願意面對過錯,協助釐清真相並認錯者,在法律上可減免受到處罰的看法,學生是否認同?再者,課程設計若能實際至人權遺址現場,或邀請政治受難前輩,透過情境脈絡中的體驗、接觸或模擬,感受會更深刻。
此外,轉型正義教育需要考慮不同集體記憶的需求與認同,同一個事件,不同群體是怎麼理解看待,當學生理解不同觀點的來龍去脈,對於不同於自己的歷史詮釋,了解背後的記憶文化內涵,較能換位思考。最後,正義與和解的實踐並不限於懲罰與審判,雖然我們通常將刑事司法系統視為實現正義的主要手段,但實際上,和解與避免重蹈覆轍的實踐還包含許多其他形式和方法,如改革體制、修復療癒,以及最重要的培養思辨、敏覺正義的教育系統。
本研究提供一個初步用以理解轉型正義教育的視野框架,試圖回答高中階段轉型正義的學習內涵為何?相關提問條列,請參考資料來源。高中階段歷史教育重要的是學習及思辨過去歷史,包含不解與誤解,進行探索與理解,進而關注及參與,課程規劃須留意適齡性、衡平性、思辨性。另外本研究也提出有待釐清及探討的焦點,包含難易度問題、釐清歷史真相或是理解歷史真相?目標是理解還是和解?獨由歷史科來達成嗎?教科書如何設計等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資料來源進一步閱讀。
資料來源
李涵鈺、陳麗華(2024)。建構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轉型正義教育學習內容之項目與條目初探。教科書研究,17(1),111-156。https://doi.org/10.6481/JTR.202404_17(1).04
附加檔案
轉型正義 (另開新視窗) 高中生 (另開新視窗) 歷史學習 (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