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各國建立媒體素養的教育策略與趨勢

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 | 謝進昌 副研究員兼中心主任

壹、前言

  自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問世逐漸改變我們的生活。多年來,無所不在的網路交流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生活工具。隨之衍生的軟體如社群網路、社群媒體更是革命性的顛覆人們傳統生活習慣,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社交、互動有了新的方式,同時,對於教育系統運作之影響亦是深遠廣大(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學校採用社群媒體的趨勢已逐漸形成,人們普遍認為社群媒體在共享資訊或傳達組織學校任務時,具有相當助益性。依據統計數據顯示,96%上網的學生至少會使用一種社群媒體用來娛樂或是學習,無形中已成學生、教師與家長間的互動溝通的方式(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然而,社群媒體的使用也衍生出許多問題與議題,包含如網路上充斥真假難辨訊息、網路霸凌、網路成癮等。

  依據美國非營利組織Center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 (CCDH)針對超過1,000名成年人和1,000名界於13至17歲的青少年進行了關於社交媒體的使用及網路資訊的看法。這份調查向受訪者提問他們是否同意幾個虛假資訊的陳述,包括反疫苗言論、反猶太主義和Covid-19假新聞。報告結果顯示60%的青少年認同多數網傳的虛假論述,相較於成年人多出11%。其中,在社交媒體上花越多時間的青少年越無法有思辨假訊息的能力。CCDH的執行長Ahmed也提到這份報告是對人們的一份警示,過度使用社媒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對社會造成了仇恨言論與假訊息的負面問題(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同時期,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及生成式AI使用的便利性,更加深了「訊息真偽辨識」對於社會與學校各個層面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另一方面,根據常識媒體(Common Sense Media)在2023年3月30日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少女表示她們花在社交媒體(特別是抖音,TikTok)上的時間比預期多,不僅干擾她們睡眠,而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

  整體而言,在享受數位科技、社交軟體所帶來的便利性下,如何建立學生正確使用社交軟體與觀念,遂變成各國重要的教育政策。基於此,臺灣教育部也於2023年正式公佈「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推動相關行動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目的在透過教育訊息回顧,藉由提供各個國家對於建立媒體素養的教育策略與趨勢,以作為本國政策推動與行動策略參著。

貳、各國建立媒體素養的教育策略與趨勢

一、建立政策白皮書或將「媒體素養」納為正式學校課程

  建立政策白皮書、或將媒體素養納為正式課程,逐漸成為多數國家採取的策略。其不僅具有宣示效果,更具有法規上的強制作為。其中,挪威政府在2021年2月的安全網路日期間宣布製定一項安全數位教育國家策略。其中,挪威兒童與家庭部(Ministry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負責數位戰略總體協調任務,而挪威媒體管理局(The Norwegian Media Authority)則代表政府制定戰略。內容包括確保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並宣示該戰略於2021年9月正式啟動(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a)。此外,同為北歐國家的瑞典,在2018年正式推動的中小學課程及課綱,除強化學校軟硬體教育設施提供學生學習外,也強調學生對媒體來源、內容的理解、批判性思考的辨識能力,以及學生使用網路及發言等予以建議。其中,瑞典政府為強化學校教師教學能力,及學生運用數位能力所應具備的媒體與資訊素養,於中小學及高中課綱明定校長、教師及學校圖書館教職員在該政策的角色以及訂定每科教學內容(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b)。

  美國加州州長Gavin Newsom在2023年簽署第873號眾議院法案(Assembly Bill 873,下稱A.B.873法案),為600萬名公立學校學生提供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教育。該法案的實施,將如何分辨假新聞、明智地使用網路社交平台、並預防網路霸凌等議題,成為該州K-12學校的正式授課內容。其中,美國已有許多州開始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但只有少數州份是強制規定,例如紐澤西州、德拉瓦州、和德州等。此外,媒體識讀教育幾乎都是被安插到現有課程中,只有少數州份將其獨立為一門科目。A.B.873法案通過後,加州也將加入他們的行列,為重度依賴網路的青少年提供協助,並抑制網路錯誤資訊和假消息的猖獗(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3)。另一方面,德國麥克倫堡-佛波門(Mecklenburg-Vorpommern)邦教育廳計劃繼續支持教師在學校中使用人工智能(Künstliche Intelligenz),希望教師能夠充分了解人工智能的各種使用可能性和發展潛力。該邦「教育品質發展研究所」和「媒體教育中心」將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和資訊發表會,解釋人工智能在學校中的使用基本原理和應用可能性。其中,該邦也是德國唯一將資訊科學和媒體教育定為小學5年級學生必修課程的邦(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a)。

二、建立不同階段社群媒體使用指引或教科書

  就建立社群媒體使用指引、抑或是編譔媒體素養教科書而言,其目的在推廣正確使用知識。其中,韓國媒體振興財團於2022年研發了國中版媒體素養教科書《青少年和媒體》,並最終被選為「首爾市教育監認定教科書」。《青少年和媒體》是由「媒體的概念和功能」、「假訊息和假新聞」、「大衆文化和社交軟體」等媒體相關內容組成。另外,相關的《教師備課用書》也會在教科書的認定後一同出版。這是以日常生活問題爲基礎的備課用書,能讓教師在教育現場培養學生的媒體素養能力(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在另一彼岸,歐盟執委會邀請25名專家學者,於2021年草擬數位識讀力指引,提供教師於課堂使用,以強化歐盟學生數位識讀能力,並打擊假訊息傳播。其中,相關專家團體包含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歐洲委員會、聯合國兒童基金,而任務目標為確保九千萬歐盟青少年擁有數位意識與技能,成為有能力且有自覺的數位公民(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1)。同時期,在2019年,英國政府意識到假新聞引發的負效應,宣布從2020年開始,中小學生教育中要講解假新聞及其危險。其作法是統一由英國教育部發布針對學校的網路安全指南,基本上包括教導孩童及學生如何識別網路風險以及在遇到問題時如何以及何時尋求支持;此外,還包含如何更有效地辨識和回應「假新聞」以及如何區分「錯誤消息」(misinformation)和「假消息」(disinformation)等。有鑑於此,英國教育部已設計在中小學學習關鍵階段的不同學程包括心理健康、電腦及性與健康教育等課程中納入此項假新聞教育。同步上,不只中小學學程納入假新聞相關教育,英國部分大學也在開設的學程及主辦的公開演講中推動此一公民教育,以期普遍提升學生及一般社區大眾對假新聞的認知判讀能力(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三、發展相應教材、課程,促進師資培育

  除了相應的學生學習課程外,教師是否具有完善的媒體素養知識與教學能力,也是一重點。依據瑞典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Ordinance)規定師範教育課程畢業的準教師(包括幼兒園、中小學及高中各科目教師)需具備並展現「在授課中能安全地使用數位工具並對所提供的網路資訊具批判性能力,以及能思考運用不同媒體及數位環境對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各師範教育學校將「數位能力」、「媒體素養能力」以及「資訊素養能力」三項能力納入師資培育課程(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b)。另一方面,德國發展了「人工智慧校園」(KI-Campus)學習平臺,提供了有關人工智慧主題相關的線上課程。「人工智慧校園」爲了協助教師及實習教師在課堂上有效介紹人工智慧,特別提供免費和開放許可的線上課程和教材,而老師無需任何基礎即可參與,並可以根據個人時間分配完成相關課程(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同時,德國黑森邦教育廳(Hessisches Kultusministerium)正在擴大試辦一個名為「數位世界」(Digitale Welt)的小學新課程,將資訊教育的基本技能與在就業市場中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和環境教育相結合。其中,為了培訓沒有資訊教育背景的教師,將在培訓方案中新增許多相關課程,包括數位媒體、編程、經濟過程和永續發展等主題。更新後的學校參考手冊是於2023 年9月在黑森數位化學校上公開發布(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b)。

四、成立媒體諮詢或教育中心,建立民眾正確認知

  建立正確媒體素養,不僅止於在學學生,更涉及不同學習階段民眾。因此,為宣傳、建立正確訊息,各國家紛紛成立諮詢或教育中心。德國「黑森」(Hessen)邦從2022年學年開始,成立新的諮詢中心「黑森邦青年與媒體諮詢中心」(Jugend und Medien Hessen),向尋求建議的人提供有關媒體能力提問的諮詢,例如:如何面對網路霸凌?網路成癮何時開始?如何辨別假消息?其中,「黑森邦青年與媒體諮詢中心」主任Roland Unger表示,該中心有許多新計畫,例如將在2023年舉辦「數位家長會談」(Digitale Elternabende)。該中心自2022年9月開始提供服務以來,已經接到大約80通電話熱線,服務對象主要是教師、教育專家、家長、學生和所有公民。該中心是黑森邦媒體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樞紐,用以應對網路上的危險因素,例如假新聞和網路霸凌。該中心的專家們就如何應對網路挑戰、手機使用規則或保護隱私等問題給出建議,同時也能提供進一步的協助,其成立也是「黑森邦數位學校」(Digitale Schule Hessen)計畫的一環(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b)。除此之外,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於2022年成立了一個新的資訊和媒體素養中心。在那裡,將為中小學生、大學生和對媒體素養議題感興趣的民眾提供課程(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22)。

參、結語

  早自2002年,教育部就公佈有「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在2006-2013年間,國家發展委員會進行數次的「國中小學生數位學習與數位機會調查」中分別對資訊教師、一般教師、學生與家長等為調查對象,蒐集家庭成員使用資訊態度,並透過教師了解校園資訊環境與融入情形,後續更增加校長在資訊應用與融入教學的現況及看法。除了設備硬體的問題之外,也注意師生應用數位科技的技能(如:會不會連接週邊設備、處理中毒)、以及電腦運用上的差異(寫作業、打電動)、以及識讀能力(如師生對數位隱私的自我保護、判斷垃圾或釣魚郵件、假新聞)等。現行108課綱中小學階段的科技領域資訊科技(教育部,2018)也有涵蓋媒讀識讀的議題,可見國家對於數位媒體素養有相當的關注。

  時至2023年,教育部正式公佈「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其內容除了延伸配合既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教育部,2021)中強調的「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重視學生能瞭解運用媒體與資訊工具之創造性潛能、正向使用方法外,更重要得具備媒體識讀能力。同樣基於歐盟能力架構下,白皮書對於媒體素養重視「批判性思考」為核心,培養學生具備近用(access)、分析、創造、反思與行動等能力(教育部,2023)。

  整體而言,臺灣媒體素養白皮書對於媒體素養界定,在培育學生在面對媒體與資訊時,能夠透過理性思辨來進行理解、分析與評估,進而做出明智抉擇與行動。然而,現行白皮書較重視「學生對於訊息辨識與認知」,較少著墨「心理健康層面」,例如,網路霸凌、成癮、自我認同等。雖然,現行教育部也積極從不同管道推廣學校社會情緒教學,然而,若能進一步將相關內容,納入白皮書中,更能相對具備較完整的論述與行動指引。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作者。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作者。

教育部(202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23)。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社交媒體對少女們睡眠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美國研究指出13~17歲的青少年容易相信網路上的陰謀論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英國政府將「假新聞識別能力」納入基本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教育組(2024)。馬國教育部與通訊部商討制定兒童使用社群媒體指南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奧地利代表處教育組(2022)。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新媒體素養中心成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a)。挪威數位戰略及媒體與資訊素養教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22b)。瑞典媒體素養教育推動方式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德國加强培養學生人工智慧相關媒體素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a)。德國麥克倫堡—佛波門邦教育廳支持教師在學校中使用人工智能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3b)。德國黑森邦加强有關培養學生媒體素養的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1)。歐盟執委會促請專家設置數位識讀力指引供課堂使用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2)。韓國媒體振興財團首次在韓國出版國中版媒體素養教科書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3)。美國加州將透過法案在K-12學校推廣媒體識讀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各國建立媒體素養的教育策略與趨勢.pdf (另開新視窗)

師資培育 (另開新視窗) 錯假訊息 (另開新視窗) 教育政策 (另開新視窗) 媒體素養 (另開新視窗) 數位時代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