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王清標
以往的學校教育通常以知識傳授為核心,教師是權威,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但近年來,開始有一些學校嘗試打破傳統的課堂模式,將「民主教育」融入日常學習生活。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性」,師生共同設計課程,並讓學生參與校務會議、制定校規等等,透過行動實現「民主精神」。影片中的新北市立忠山實驗小學與宜蘭縣立人文國民中小學,正是民主教育的典範,其展現如何在教學中實踐「民主教育」,打破傳統課堂的框架,創造出人本的學習環境,讓民主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並深化至社區中。
「民主」應該是公民社會的真正落實,新北市立忠山實驗小學以培養學生「公民素養」為民主教育的核心,將社區視為學校的一部分,特別聘請社區講師李鎮榮,讓學生認識當地的植物、昆蟲,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並透過這些「社區課程」實踐民主教育。任教於該校的羅芮敏教師,鼓勵孩子思考並表達意見,在公民課程中,透過模擬成聯合國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世界議題的討論,過程中學會尊重不同觀點,進而整理出自己的意見。
民主教育並不是一種單向的知識傳授,而是需要權力下放,並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讓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最大利益,這樣的學習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實驗精神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宜蘭縣立人文國民中小學強調師生共治,校長周樂生讓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管理學校,形成民主的共同體。該校的林辰潔教師讓學生挑戰困難任務或是擔任校內幹部,體驗如何在真實情境中培養「民主精神」。吳彥弘同學提到,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意見不合的情況,但透過有效的「溝通」,彼此可以找到共識,共同完成任務。家長劉力瑄也認為,雖然孩子在參與公民任務的過程中會面臨挑戰,但能認識到新夥伴,促使孩子更有動力完成任務。
臺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監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的教授詹志禹強調,民主教育的核心在尊重他人、包容差異,並透過彼此理性的溝通與協商來建構社會。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不僅能培養「公民素養」,在未來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成為公民領袖。
無論是在課堂內的民主討論,還是校外與社區的連結,這兩所學校都強調每一件事情應抱持實驗精神,並鼓勵學生「勇於嘗試、主動探索」,這種教育模式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培養下一代具備民主精神與實驗精神,為臺灣未來的社會發展奠定公民素養的基礎。
相關內容,歡迎至愛學網點閱:「實驗教育系列—民主的想像、培育與實踐」,其他更多精彩影片,歡迎至愛學網「愛生活—名人講堂」單元中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