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的國際政策趨勢與具體作法

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 | 曾大千 研究員

壹、前言

  未來與國人競爭就業機會的最大威脅,恐怕既非移民亦非貿易,而是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革命;牛津大學、麥肯錫與普華永道的研究人員預測,在未來20年內,將有高達50%的工作將可能被AI取代。而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美國已有超過500萬份的工廠工作因自動化而消失,因此未來由AI取代人類既有工作的現象,將是必須面臨的必然趨勢(關鍵評論,2017)。

  雖未來隨著科技發展,亦將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然未能確認其與既有職缺的消長關係。因此,藉由學習技術素養,瞭解如何使用科技、機器人與數位素養,藉以解讀「數據海洋」以及人文素養(humanics;包括創新、解讀肢體語言、團隊合作、全球化或文化靈敏度等),方能透過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education)與終身學習(experiential and lifelong learning)之不斷累積,培養出機器無可取代的關鍵能力(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

  因此,在產業快速發展之際,就業者必須自發進行終身學習,且具備跨學科思維與行動,並應擁有更為良好的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專業知能(Ingenics, 2014)。然而,科技進步的齒輪不會停止,高等教育如何因應AI所帶來的衝擊,並將其轉化為增能利器,已然成為諸多先進國家共同關切的議題。據此,以下將整理相關之國際政策趨勢與具體作法,以提供我國未來政策規劃之參考。

貳、提供優渥條件以延攬AI人才

  以往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敘薪福利通常僅能比照公家機關,相對於科技產業財團所提供的全面性工作暨安家福利而言,幾乎是無法相提並論。因此,德國參議院(Bundesrat)決議公立機構應在薪資設計上獲得更多的彈性,以此概念為規劃基礎的「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eutsche Forschungszentrum für Künstliche Intelligenz, DFKI)乃因此應運而生;就其長期效益而言,將能為AI教授職位提供更多資金,未來亦當能藉此使全德國之AI研究同獲其益(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此外,德國其他大型的重點研究機構(諸如Fraunhofer、Max Planck、Leibniz與Helmholtz等),亦可排除適用德國有關「同級人員同級工資費率」之規定,使研究人員免受與聯邦公務員薪資規範的限制。雖然這些科學家們大部分以公部門的挹注經費進行研究,然而這些研究所卻能提高薪資以吸引各界爭相延攬的尖端科學家。以DFKI為例,其雖早於1988年成立,然AI的發展趨勢則在過去幾年來才快速發展,故當前的彈性薪資作法也令DFKI獲益頗多(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無獨有偶,作為德國國家發展AI策略基石的「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對其嚴格篩選的科學家們提供最優渥的薪資。基金會共撥款500萬歐元獎金給予入選者,使其除在各自大學支領一般薪資,還可再額外獲得最多18萬歐元至25萬歐元的最高資助獎金(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最後,德國聯邦暨各邦共同學術會議(Gemeinsame Wissenschaftskonferenz, GWK)亦特別針對未來機器學習AI競爭力中心(Competence Center)相關主題進行會談,並且為此成立工作小組,給予位於柏林、德勒斯登(萊比錫)、多特蒙多(波昂)、杜賓根以及慕尼黑的競爭力中心大力挹注,預估2022年挹注計畫之經費更將倍增於以往。換言之,具備競爭力的薪資是重要的第一步,接著還應著重所謂的「軟性因素」,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優秀的AI人才(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

參、推動相關課程與認定制度以培育AI人才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統計,日本國內頂尖AI人才極度不足。2018年日本國內缺少3萬4千名AI人才,迄2030年,AI人才短缺的狀況恐更將上達12萬4千名。在以分析、應用AI數據為主流的當今世界潮流,日本鑒於國內AI人才不足、培育人才的速度緩慢,日本政府乃檢討實施「AI戰略」,制定並推廣相關課程。首先,將以教授全國大一學生學習基礎AI知識為目標,制訂全國大學AI基礎通識課程,計畫每年培育25萬名專門領域的AI技術高級人才。課程預計含括操作AI時所需的初階程式語言能力、處理及運用大數據所需的統計學與電腦工學等。推廣時將參照國立大學的先行案例,例如,國立滋賀大學開設了日本第一個數據科學學系,以期培育出能夠解析大數據、應用於縮減醫療費用與預測市場變化的專家(數據科學家)。另一方面,國立東京大學則開設「數理、數據科學教育學程」,重新規劃原本設於文理學院的180種AI相關課程,協助學生更容易研修(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a)。

  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亦計畫開放大學開設與AI及振興地方等跨學院的教育研究「合作學程」,其有別於以往申請開設學院的方式,改由針對特定主題召集相關學院的教授及學生進行開設,以期能迅速回應社會議題。相關合作學程則以活用AI及大數據、防災、貧窮、少子化、老齡化、危機管理等新興學術領域為主題。例如,「AI合作學程」即係透過整合工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等而成立。相對於大學一般依據學院需求,各自規範教師及招收學生人數上限之模式,合作學程除由與主題相關的學院合聘教師,學生人數亦是從相關學院的各年級在學員額勻出;各大學可自訂合作課程的辦理方式,學生除可先入學各該學院後再轉移至合作學程學院,抑或是自入學至畢業期間皆在該學程就讀均可。此外,同時也推動學校開放讓其他學生跨校上課(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b,2020)。

  最後,日本政府針對AI及資料科學等相關優良教育計畫另設有認定制度,除可藉此保證教育計畫品質,其範圍並擴及全國大學與高等專門學校,使能較大規模培養先端AI領域人才。就此,內閣府召集大學及民間企業等相關人員參與會議,共同研議關於計畫的學習時數與教育內容之認定標準及方法;其教育計畫內容係以AI、資料科學、數理為對象,區分為知識能力等級與應用等級二階段。知識能力之認定等級於2020年開始,應用等級之認定則自2021年實施;其中,知識能力等級的學習內容為統計學等基本知識,文組學生也能參與學習,應用等級為培育AI等專門領域人才,將配合學生專攻領域學習AI及資料科學的活用方法。此等明確劃分等級之方式,可讓學生更易於選擇教育計畫;且不僅可供學校在設計新教育計畫時參考,也可透過教育內容的競爭,提升整體素質。(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0)。

  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表示,目前相關社會議題正逐漸複雜化,因此必須破除既有學院組織框架、匯集人才及資源來加以應對;惟如何處理新的研究領域,確保教育及研究品質並提出有效成果,乃更是未來的重要課題(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b)。

肆、挹注經費並開展AI領域相關知識

一、整合AI有關知識

  早在30年前,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KU Leuven)即已開設AI碩士課程,而在此一研究領域享譽盛名;近年來,該校更將AI所涉之科學與技術問題、各種法律、道德與哲學問題等相關跨領域知識,整合入新創立的「魯汶人工智能研究所」,以強化既有各個實驗室間之互動,並執行「法蘭德斯人工智能脈動計畫」(Flemish impulse programme),以執行包括每年3,200萬歐元所挹注的研究產業實踐、道德問題、培訓工作,以及資料科學過程的自動化計畫項目(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0)。

二、加碼投資大學AI教育

  瑞典勞動市場及社會對於AI的深層知識具有強烈需求,故繼2018年投入2千萬克朗(約新臺幣6千5百萬元)在AI進階教育後,瑞典政府於2019年再度針對大學AI教育提撥2千萬克朗經費;究其目的,乃在利用新技術潛力來提高瑞典的國家競爭力,以期有效因應勞動市場的變化及對AI深度知識的殷切需求。而事實上,這項計畫也同時為終身學習創造了更多機會(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19)。

三、推出AI行動方案

  2018年4月,歐盟發布「歐洲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並為落實該戰略提出「歐洲製人工智能」(AI made in Europe)協調計畫,明確訂定於2019年及2020年所要啟動的行動方案,以藉此逐步奠定基礎,協調各會員國間之合作,並同時建置逐年審查與滾動更新計畫之機制。具體而言,歐盟執委會已設立新的「人工智能知識服務中心」(AI Watch),以監測AI在歐洲的發展及合作協調計畫之進展;2018年年底,歐盟執委會與會員國共同提出發展AI合作協調計畫,確定一系列聯合行動方案,並以「增加投資、提供更多研究數據、培養人才、制訂AI開發與使用道德準則」等四個關鍵項目為發展目標(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8)。

  為使計畫順利推動,除須先完備化歐洲單一數位市場及其管理架構;各會員國及歐洲議會亦須針對網路安全、開放資料及新階段歐盟預算(包括研究、創新經費及發展AI技術相關經費)的立法達成共識(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8)。

伍、代結語

  根據統計,我國106學年資通訊科系(資訊、通訊、電機、電子等)畢業學生人數為42,829人,泛資通科系(化工、製程、電力、能源等)則有50,124人。預估至2030年,所需具備跨領域能力之資通訊數位人才、經理人及高階人才的人才需求缺口為8.3萬人,平均每年應需增加培育7,500人。據此,我國對於擴大人才來源與資通訊數位能力養成的計畫,主要有「於高中以下階段依據課程綱要提升興趣與認知、於大學以上階段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等二項(教育部,2019a)。

  我國於2018年發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課程綱要」,旨在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進而培養學生動手實作,以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並同時涵育探索、創造性思考、邏輯與運算思維、批判性思考、問題解決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教育部,2018)。教育部並於2019年提出「人工智能及新興科技教育總體實施策略」,期使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各教育階段均得以投入AI學習,以推動從小學到大學的AI系統教育,藉此改善學習、啟動AI數位學習及學習數位化的新路徑(教育部,2019b)。有鑑於我國AI教育尚處起步之際,故將各國投入AI之政策趨勢與具體作法彙整如上以供參照。


參考文獻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

教育部(2019a)。精進資通訊數位人才培育策略

教育部(2019b)。AI教育X教育AI:人工智能教育及數位先進個人化、適性化學習時代來臨!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a)。日本擬教授所有大學新生AI課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b)。日本擬修正相關法規,大學可開設跨院新學程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20)。日本政府推動AI教育認定制度,培養先端領域人才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洛杉磯辦事處教育組(2018)。AI時代的高等教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瑞典代表處教育組(2019)。瑞典加碼投資大學人工智慧教育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德國代表處教育組(2020)。德國大學暨研究機構應提高待遇以留住AI專家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18)。歐盟推出「歐洲製造人工智慧」行動方案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教育組(2020)。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推動跨領域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源網

關鍵評論(2017)。【TIME】【FORTUNE】全球中文獨家授權 大學生如何為「自動化的未來」做準備?

Ingenics AG (2014). Industrie 4.0 –Eine Revolution der Arbeitsgestaltung ?!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人工智能發展的國際政策趨勢與具體作法.pdf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 國際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