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教育政策對我國社會情緒學習計畫推動的啟示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林哲立 副研究員
壹、前言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許多國家透過課程或政策幫助未來國民應對多變且具挑戰的世界。故本文希冀藉由綜整國際組織資料與各國相關政策,歸納我國推動社會情緒學習政策方案的啟示。
一、數位趨勢下的挑戰
在數位化時代、人工智慧趨勢與後疫情時代的推進之下,數位工具的使用不僅促進教與學的成效與品質,亦為現代的世界公民與中小學學生帶來機會與挑戰。然而,長期使用手機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而過度依賴社交媒體則可能引發負面效應(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24)。包含無手機焦慮症(nomophobia)、網路成癮、網路霸凌,網路遊戲成癮等,因此培養未來國民的社會情緒知能更顯其重要性。
二、心理健康到正向學校氛圍的三級預防體系
心理健康議題持續受到各國重視,特別在疫情後,心理健康與福祉已成為學校教育推動的重要挑戰,這些挑戰包含專業人力資源的不足、城鄉差異以及教職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倦怠問題(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3)。除了個人層次的心理健康議題外,也應從建立正向友善校園氛圍開始,針對全校教職員與學生進行全面性的滲透。完善全校性的初級預防措施,有助於有效降低校園霸凌、拒學等事件的發生。
三、未來世界的挑戰與教育趨勢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19年提出學習羅盤(Learning Compass)概念,學習者需要面臨未來多變社會環境,更需要培養的在此環境下轉化性的素養(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同樣的,在教師教學羅盤(teaching compass)指出需要關注教師知識、技能以及態度與情意等的發展,支持幸福感並建構友善教育環境(OECD, 201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2020年「Rethinking Learning: A Review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or Education Systems」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政策推動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目標四優質教育,細項目標七。本文件指出社會情緒學習技能的實證研究結果,情緒與社會互動的經驗對學習有重大影響,同時情緒調節和專注力的培養可以有益學習成效,並促進正向氛圍與利社會的行為。引入社會情緒學習方案與課程不僅能提高學術成就,進而培養同理心與社會關懷,促進和平與可持續的社會發展(Chatterjee and Duraiappah, 2020)。
貳、社會情緒學習的本土性概念與溝通說明
一、 歸納中小學課程與國際間的理論方案
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論架構除美國「學業社交與情感學習協作組織」所提出的五個核心能力與理論架構外,亦應歸納相關模式與概念,例如OECD的社會情緒技能調查,以及相關非認知的能力如問題解決等,同時需要考量本土性的特色或價值觀,提出綜整性的概念。
社會情緒學習並非新的概念,在現行國中小課程中皆包含相關的概念,例如現行國中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的實施現況;高中階段的「生命教育課程」與「生涯規劃課程」,以及議題教育中「品格教育」等課程內容。現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國際間相關的課程方案,提供各界依據其需要加以實施推動。
二、僅培養社會情緒學習技能是不足的
美國學者近期也提出,僅是發展社會情緒技能,但缺乏對有益價值觀的培養仍存在不足之處,例如霸凌者可以擁有自信、腐敗的政客可以有勇氣、連環殺手可能有成長心態,由此可見,培養有社交能力的壞人並非教育的目標(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2)。因此,需要將品格教育的理論與概念進行適切結合,並同時應避免政治或意識型態的干預影響。
三、溝通說明並避免政治與意識型態的干擾
2023年美國蒙大拿州議員提出禁止在校園實施社會情感教育法案,這項提議主要原因來自於父母不希望學校向孩子價值觀與意識型態,然而經過聽證會之後,與會的家長團體與提出法案的議員皆改變其態度。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大眾對於社會情緒學習的內容缺乏理解,同時受到錯誤資訊而導致誤解(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a)。
參、系統性的推動社會情緒教育
學校層級應全面性的規劃與推動,結合學校願景以及各領域課程與各項學校活動中進行整全式的規劃,以促進正向的學校氛圍與班級氛圍。
一、 建立教職員與學生的歸屬感
建立學生團體可以促進其歸屬感,透過建立共同目標或任務,化解小團體所可能產生的敵對、過度競爭,以及所可能產生的霸凌與暴力等問題(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b)。又例如韓國教育部將補助中小學辦理心輔社團活動(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4a)。這些都是可以提供我國社會情緒學習政策推動的參考。除了促成學生團體的建立外,教師社群間的支持、互動與合作,同樣是增強教職員認同感和教學動能的重要途徑。
二、強化家庭教育的推動力道
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環,韓國教育部為因應教師管教權的崩潰、個人主義高漲、數位教育等政策的推動以及教育環境的變化。韓國教育部提出「家長綜合政策」,其中一項方案是依據子女成長階段為基礎而發展的「家長親職教育課程」,並且發行「親職教育手冊」,並針對大學生進行準父母教育(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4b)。
「家長親職教育課程」依據子女的成長階段設定家長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完成課程後家長在使用相關設施上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待遇。「親職教育手冊」內容規劃從幼兒到中小學生階段的各項指引,其目的在提供家長有關學校與教育的具公信力的訊息,避免因為網路論壇等錯誤偏差訊息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手冊內容包含在家庭如何指導子女、學校教育課程內容與學校生活,以及與學校成員的溝通管道與方法等。此外,辦理準父母教育課程,主要是針對大學生透過線上課程幫助這些未來家長具備相關知識與態度。
三、各系統間的協作
學校社會情緒學習整全的推動,需要結合社會的相關資源,包含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教育、親職教育、企業等,方能擴展推動的能量。例如美國內華達州某學區透過多邊合作,包含非營利組織等,以降低學生的缺席率(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3)。
四、提供指引、評估與回饋
在推動社會情緒學習的政策上,在學校層級上,透過發展課程內涵與相關指引或評估指標,提供參考與引導,例如學生觀察指標、結合學科的指標與指引、學校領導的指引與指標、班級經營的實踐指引等。同時,應該針對學校事件處理流程與評估上,發展相關指標與指引,例如霸凌行為指標(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館教育參事處,2024)。
此外,韓國教育部,將建構6–17歲「兒童及青少年基本統計」以便掌握未就學的學生;透過收集散布於各部分的資料,進而發現與篩檢出疏離、高關懷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而提供後續的支持與資源;並且此數據做為政策制定的參考(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4c)。
總體而言,可提供我國參考的是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基本統計資料進行分析,以瞭解高關懷學生以及各校學生在社會情緒知能方面的變化,從而提供各種支持並做為政策制定的參考依據。
肆、結論
培養兒童青少年以及成人的社會情緒學習知能以達到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社會情緒學習的政策的推動可初步歸納以下面向。
強化政策支持:中央與地方政府應提供充足資源,支持學校全面性的推動社會情緒學習課程與活動。
培育專業人力:加強學校領導人、教職員在社會情緒學習技能專業成長,並且透過各面向支持其專業知識、技能、態度的培養,進而促進其認同感與幸福感。
建立跨系統間的協作:經由政府、學校、家庭、社區以及非營利組織等多邊的共同合作,方可提升其擴散性。
提供鷹架工具並進行追蹤與評估:發展相關的指引工具、課程示例等,進而支持學校與各系統間的推動,其次,透過量化與質化研究,評估社會情緒教育的成效,並持續進行調整與改進。
參考文獻
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館教育參事處(2024)。巴拉圭教育部制定哪些預防措施來避免學校霸凌?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加拿大代表處教育組(2023)。加拿大中小學校長呼籲須注意學生與教職員心理健康。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休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2)。美國品格教育是否被遺忘?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a)。儘管受到政治強烈反對,社交情感教育仍然持續存在。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波士頓辦事處教育組(2023b)。如何幫助面臨三重挑戰的中學生。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2024)。紐約市「社交媒體與心理健康特別報告」青少年依賴社群媒體易引發焦慮症。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4a)。韓國教育部,將補助100所中小學辦理「心輔」社團活動。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4b)。「親職教育優先」—韓國教育部將制定包含教導子女方法的「親職教育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韓國代表處教育組(2024c)。韓國教育部將建構6~17歲「兒童及青少年基本統計」,掌握未就學的青少年。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駐舊金山辦事處教育組(2023)。美國內華達州克拉克郡學區欲透過多邊合作降低學生長期缺席率。國家教育研究院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Chatterjee Singh, N. and Duraiappah, A. K. (Eds.). (2020). Rethinking learning: a review of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s for education systems. New Delhi. UNESCO MGIEP.
OECD (2019). OECD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2030: Conceptual learning framework - LEARNING COMPASS 2030. OECD Publications.
附加檔案
社會情緒學習 (另開新視窗) 友善校園 (另開新視窗) 心理健康 (另開新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