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攀樹課程提升特殊教育學生班級融合

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 黃彥融 助理研究員

透過攀樹課程的準備以落實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為近年重要教育趨勢,提供特殊教育學生與普通學生共同學習,增加彼此互動機會,但也可能因為學習需求及社會技巧的困難,使相互學習歷程中增加許多困難與挑戰,影響融合教育的成效。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特殊教育課程實施規範》中指出,可透過學習內容、學習歷程、學習環境及學習評量等4大面向的課程調整,協助特殊教育學生有效參與課程。除此之外,若能透過多樣性的學習活動設計,便可有效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以戶外教育活動方式提供,除可提供休閒活動機會外,更可有效增加特殊教育學生與其同儕相處,以提升自信、社會技巧、人際互動及學習參與度。而戶外教育課程內容形式多元,身心障礙者可能會受到身體機能或社會互動所影響,因此在戶外教育內容需要透過不同程度的課程調整,才能使身心障礙者有效參與。攀樹為相對安全的戶外教育課程,且能有效提升社交、情緒、身體、認知及創造力等相關能力,並且可增加環境適應能力。在課程設計結合冒險與自然探索,提供學生深入瞭解攀樹技巧和安全知識的機會,同時促進同儕社會技巧互動、合作及關懷。

攀樹課程的實施與課程調整

  本文以一個某國小五年級班級作為攀樹融合課程場域,期望探討攀樹課程如何影響特殊教育學生班級融合情形,並探究這樣的課程設計如何能更有效地促進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及人際互動發展。此班有26位學生,其中有2位為特殊教育學生(一位為情緒行為障礙A生、一位為自閉症B生)。班級導師發現此2位學生常有參與班級活動的困難,且容易因其障礙產生過動衝動的情緒反應或過於固執的態度,導致班級關係人際不佳。期望能透過攀樹課程,以促進學生同儕社會技巧互動、合作及關懷,參與班級融合。

  融合教育結合攀樹活動經過課程調整中的內容、歷程、環境及評量調整模式,可有效幫助學生參與課程,在課程執行的歷程關注到課前安全風險評估、課中協同教學與動作說明演練示範、操作時兩兩一組合作及創造學生成功經驗等幾項重要原則,便可有效提升學生參與,並可具體達到培養獨立冒險的精神、創造合作的經驗、建立學生自信及勇氣、體驗戶外活動之美及營造融合共好的學習氣氛。

  在課程調整與設計部分,經過課程調整中的內容、歷程、環境及評量調整模式後,掌握課前安全風險評估、課中協同教學與動作說明演練示範、操作時兩兩一組合作及創造學生成功經驗等幾項重要原則,便可有效提升學生參與,並可具體達到培養獨立冒險的精神、創造合作的經驗、建立學生自信及勇氣、體驗戶外活動之美及營造融合共好的學習氣氛。在學習內容調整部分,運用簡化原則,視每位學生的能力給予不同目標高度的調整,且在攀樹繩結教導亦視學生程度給予不同內容教導;在學習歷程調整部分,除口語講授外,將重點內容以圖卡方式呈現,並在穿著裝備部分透過預先錄製之影片進行教學。並安排協同教學之教練,針對有攀爬困難之學生給予個別指導。將攀樹動作採工作分析進行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學習。除學習內容與歷程有進行調整外,更針對學習環境讓學生進行自我的安全評估,並採個別、多元及適性的方式進行評估,給予不同學生目標,進行挑戰評量其成果。

攀樹課程對提升特殊教育學生班級融合的成效

  經過攀樹課程後,無論從導師、學生的角度來觀察,皆發現在攀樹活動中同學間的差異減少,且同儕間皆能展現互助、相互鼓勵的態度。其目標有達到培養獨立冒險的精神、創造合作的經驗、建立學生自信及勇氣、體驗戶外活動之美及營造融合共好的學習氣氛。融合教育之美在於一個班級中每位學生所受到的重視都是一樣的,且每位學生都樂於參與課程。本結果不僅為教育者探索更有效的融合教育方式,也為特殊教育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多可能性。透過攀樹課程的實施,可使學校以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融合教育的形式,透過動態課程的實施,促此同儕間不會只是專注在學科或學習上的落後,更重視的是團隊合作與冒險精神。惟此課程仍受現在設備、師資或環境上,而戶外教育種類十分多元,若有所受限,則可嘗試不同類型的戶外教育課程或許亦能有相同成效。因此,建議未來教學能擴展多元與具體體驗的融合教學活動,在課程規劃應更強調多元化與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不僅有利於特殊教育學生學習,而且還可以提升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


資料來源

黃彥融(2023)。攀樹課程提升特殊教育學生班級融合參與之行動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23,299-327。

黃彥融(2023)。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於教學現場融合教育課程實踐之研究連結網址(I))(連結網址(II))。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AER-2022-016-C-2-1-B15-01。執行日期:2022-09-16至2023-12-31。


附加檔案
  1. PDF檔案 以攀樹課程提升特殊教育學生班級融合.pdf

攀樹 融合教育 特殊教育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