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從文物返還到走讀實作,聚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教育

2023年第177B期國小主任儲訓第3次回流研習班

教育人力發展中心 | 林婉琪

  臺灣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教育不僅是修復歷史創傷、重建族群互信的關鍵,更是落實平等教育理念的基石。為強化國小主任在原住民族教育領導上的專業知能,本院於2025年9月22至23日辦理「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教育」研習,正視歷史事件造成的壓迫與歧視,並透過課程與教學設計,消弭刻板印象,推動友善共融的校園環境。

  首日上午,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黃之棟教授主講「文物返還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以「馬遠事件」及「愛丁堡大學排遺骨跨海返還」為案例,帶領學員從多元視角審視原住民族議題,並闡述遺骨返還的複雜性與法律倫理的衝擊,並強調教育是促進對話、推動制度改革的重要契機。

  下午由本院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李岱融助理研究員從教學現場的真實困境切入,指出教師普遍面臨專業不足、心理負擔沉重,及非原鄉學校缺乏在地協助與理解等挑戰,凸顯落實轉型正義教育的迫切性,他進一步分享本院在教材與資源開發上的努力,包含呈現歷史情境的動畫或影片、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補充教材,減輕教師的備課負擔,本院亦積極推動「教師走讀課程暨課程開發工作坊」,引導教師踏查歷史場域與部落,設計多元史觀的教案,以實作實踐「全民原教」的理念。

  次日,臺北市原住民教育資源中心白紫‧武賽亞納主任分享「原住民族教育議題在都市校園中的實踐經驗」,強調轉型正義應如電影「神隱少女」般,從尋回原住民族名字開始,重建族群集體記憶,並透過教育賦能,改變社會對族語名字的不友善環境。他也分享可透過「行動博物館文物到校導覽」、書海尋原與結合戶外教育的生態體驗等活動,讓師生在生活中接觸並尊重原住民族文化,推廣全民參與的教育模式。

  從歷史、法律到教材研發與走讀實作,本期研習脈絡完整且深具內涵,不僅協助主任們理解轉型正義的理論基礎,更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教學策略,期許主任們能發揮學校領導者角色,推動校園共融共好,讓轉型正義理念在國小教育中深耕茁壯。


轉型正義 (另開新視窗) 原住民族教育 (另開新視窗) 主任儲訓回流 (另開新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