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21卷第3期出刊
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編輯部
本期精選三篇論文,涵蓋從國家層級的政策數據應用,到高等教育中層領導的組織動態,再到中小學校長的優勢本位領導實踐,這些研究不僅展現臺灣教育的多元視野,更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證借鏡,幫助我們在全球挑戰中尋覓前進之道。
首先,郭晏輔、陳佩英與李哲迪的論文〈「循證決策」與「數據驅動教學」概念在教育領域之實踐:以日本學力調查為例〉,作者以日本的全國學力學習狀況調查(簡稱全國學調)及地方自治體調查為切入點,剖析循證決策 (EBPM) 與數據驅動教學 (DDI) 如何從評估工具轉化為政策與教學的槓桿,並為臺灣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鏡:在數據與AI蓬勃發展的浪潮下,如何善用本土調查,轉化為即時教學改善,而非僅停留於高風險測驗的壓力。這篇論文不僅提供有價值的實務案例討論,更呼應了全球教育治理的數據化趨勢,為臺灣未來開發教育資料庫提供寶貴啟示。
轉向高等教育治理,楊家瑜的〈大學學院院長領導角色:從組織類型之觀點〉則從新公共管理 (NPM) 思潮切入,探討臺灣大學學院的混合治理模式與院長領導現況。作者以Quinn的競爭價值框架為基,透過分層比例抽樣與叢集分析,調查國內教師樣本,發現學院組織以家族型 (clan) 與市場型 (market) 為主,院長角色則以經紀者 (broker) 與協調者 (coordinator) 最顯著,這反映了臺灣高等教育在NPM影響下,融合傳統集體治理與市場彈性的獨特脈絡。作者的發現提醒我們:NPM雖帶來去中心化紅利,但若忽略文化適應,可能放大中層的角色衝突,未來,學院實體化政策可借此調整,強化中層領導力發展,推進大學邁向永續治理。
最後,丁一顧、莊念青與賴素卿的〈優勢本位領導培訓與實施對國小校長優勢本位領導力影響之研究〉,以正向心理學為基,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與焦點團體訪談,檢驗優勢本位領導 (SBL) 培訓對38位初任國小校長的成效,結果顯示,培訓顯著提升校長在執行力、關係建立力、影響力、策略思考力及希望營造力等五向度的領導力,尤其在關係建立與希望營造上,呼應正向心理資本的理論。本篇論文豐富了國內SBL實證研究,以中小學校長為對象,擴展應用範圍,在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衝擊下,校長領導從科層式轉向優勢導向,不僅提升部屬表現,更回應OECD強調的「正向組織」需求,對臺灣國小教育而言,這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培訓藍圖,幫助初任校長在少子化壓力中注入活力。
綜觀本期三篇論文,我們看到教育研究的多向脈絡:從日本的數據治理借鏡,到臺灣高等教育的領導治理,再到國小的優勢領導實踐,皆指向一個共同主題—「適應性轉型」。在NPM與數據革命的雙重驅動下,教育領導者需從證據出發、善用優勢,並在混合治理中尋求平衡,這不僅反映全球教育趨勢,更凸顯臺灣的在地挑戰:如何在有限資源下,融合東西方元素,打造具韌性的教育生態?這些研究不僅貢獻實證,更激勵我們反省教育改革應不止於政策藍圖,更在於領導者的智慧與行動。
本期所有文章皆收錄在「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 (TERIC) ,歡迎讀者上網點閱(《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21卷第3期)。
循證決策 (另開新視窗) 數據驅動教學 (另開新視窗) 國家大型調查 (另開新視窗) 日本教育 (另開新視窗) 優勢本位領導 (另開新視窗) 優勢本位領導力 (另開新視窗) 中層管理 (另開新視窗) 學術領導 (另開新視窗) 新公共管理 (另開新視窗)